2010年3月11日

訪曲全立導演:3D科技 是為了讓藝術更真實有溫度


圖‧文/ 馬機

被稱為引領21世紀電影工業技術的3D電影《阿凡達》(Avatar),使用3D實境拍攝加上3D動畫,導演詹姆士柯麥隆團隊為此發展出新一代「立體攝影機」(Stereoscopic camera)、「表演捕捉技術」(Performance capture)以及「虛擬攝影機」等,攝製技術的突破,讓真實人物與虛擬角色場景完全逼真地融合,徹底震撼了每一位觀眾的視覺感官。如果沒有研究開發軟硬體的技術,我們就沒辦法身歷其境在如夢如幻的潘朵拉星球悠遊;然而,如果少了創意與夢想,再先進的科技也只是一堆機器而已。

在台灣,我們是幸運的,在這波3D熱潮中,我們早已經有自行拍攝製作3D實拍影片的技術能力與人才。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數位3D影片製作的曲全立導演, 除了即將推出台灣首支數位3D立體實拍電影《小丑魚》,更與侯孝賢導演合作,為上海世博台北館拍攝《台北的一天》短片,要以360度3D立體環繞劇院呈現台北的感性之美。


音樂基礎 踏入傳播界利器

「我以前是吹黑管(豎笛)的呢!」曲導演一開頭就這樣說。他在學校參加樂隊,後來當兵時進入陸軍軍樂隊,甚至當上首席,「我其實沒有什麼音感,視譜能力也不好,但是人家練4、5次,我練20次。」這種「要做就要做好」的個性,原來早在年輕時期就展現出來。而那一段不斷練習、表演的經歷,變成了他後來進入拍攝工作時的優勢,很快在業界佔得一席之地,陸續接拍了許多廣告及MV。「我的節奏感讓我拍出來的作品,感覺就是比較流暢。」曲全立說。

在2002年時,曲全立被檢查出腦瘤,歷經了長達28小時的手術,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,雖然因此失去了左耳聽力與左眼視力,卻讓他從此更投入戲劇拍攝,從偶像劇、大愛劇場一路拍下來,持續創作出令人驚歎的優秀作品。同時,深愛台灣的曲全立,還上山下海,帶著高畫質攝影機拍攝《世紀台灣》、《來自台灣的明信片》等紀錄片。他說:「我去過三、四十個國家,還是覺得台灣最美,不只有秀麗風景,還有更多令人感動的風土人情,」去年的八八風災,許多曾經拍攝過的景點都變成一片頹圮,讓曲全立更加感慨:「所以我們應該要紀錄下來才是,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可能會失去眼前的這一切。」


用立體3D 拍出感動的溫度

然而,曲全立並不以此滿足,他不僅要拍出台灣的美,還要拍出讓觀眾身歷其境的震撼與驚豔,而3D立體實拍的效果,正可以帶出他要的力度。說到這裡,導演忍不住把我拉去小放映室裡,要我戴上偏光鏡,看了一段3D影片。

果然,透過攝影吊臂做俯視、仰視等不同的拍攝角度,加上3D立體效果,孔廟的廟簷、太魯閣的峽谷、野柳的蕈狀石...等,全部都美得讓人屏息;八家將、太極拳、原住民手工織布,每一個動作,變得更為細膩真實;而甲蟲、蝸牛、花朵的特寫,彷彿自己縮小尺寸,進入了奇妙的大自然。導演不需要多作解釋,短短幾分鐘的影片就完完全全說服了我。

只是,這段路走來辛苦。為了研究技術,曲全立只得自己買機器回來,自己摸索找資料來看,國外原文書,他用掃描筆一段一段記下來,用翻譯軟體翻成中文。結果,國外買回這些處理畫面用的光纖通道磁碟機、網路線等設備,被朋友發現「這不是我們台灣代工製造的嗎?」讓曲全立訝異於我們台灣的技術,同時也看到了3D立體影片製作的發展性,決心要自製拍攝3D立體影片。「我們電影起步比歐洲晚了一百多年,但是3D這一塊,我們沒有比人家晚到哪裡去,為什麼不做?」曲全立說。


讓科技說一個好故事

拍完紀錄片、短片,曲全立又拍了第一部長片《小丑魚》,從企畫到合成完全自製,讓其他亞洲國家還在依賴大型企業或國家出資研發3D的部門嚇一大跳。「我們沒有得到任何補助或出資,而且往往還常被潑冷水,但又怎樣呢,我們自己來做。」曲全立說,雖然這樣的過程既辛苦又困難,但是收穫也最多,現在其他亞洲國家的製作團隊常常需要向他請教,解決問題。

提到《小丑魚》,曲全立說,台灣已經好久沒有勵志型的電影了,透過這部電影,他想讓更多人了解立體3D影片;同時也讓3D的技術,讓我們生活週遭原本看起來不起眼的人事物,變得更加生動鮮明,「希望透過電影,可以讓更多人能以更正面的態度來看這個世界,」曲全立說:「所以我真的很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看。」

看著桌上從早期紅藍色鏡片的眼鏡,到現在各式偏光鏡,以及牆上的劇照,我感受到了夢想的溫度…




 
Data
曲全立
現職:導演、製作人
酷愛攝影、熱愛園藝,拍過30多個國家,最愛的還是台灣的山水人文。
拍過無數廣告、MV、企業簡介及紀錄片,偶像劇及宗教戲劇節目,鑽研數位3D拍攝技術數年,首部生態教育3D實拍短片《酷客任務》,已被美歐亞10國官方博物館指定播放,今年預計推出第一部3D實拍電影《小丑魚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