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4月21日

做勇敢的人, 做勇敢的事


上課不敢回答問題、沒辦法自己獨處、上台表演嚇到哭、「我家寶貝連出門穿什麼衣服都要靠媽媽…」越來越多孩子變成溫室花朵,無法面對成長中的挫折和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。缺乏勇氣,已經成了現代孩子的主要弱點!

保護,使孩子變得事事畏縮

當社會變得更加自由、開放,再加上現代家庭孩子生得少,父母親往往將全部的精神,灌注在孩子身上,許多孩子在過度保護當中,失去了面對挑戰必備的勇氣。

藝術評論家蔣勳在大學教書時,他的「藝術概論」課的寒假作業,每年都是要學生「自己背一個背包離開家,到一個地方住3天,然後寫一封信給他」。不過,蔣勳發現,到了後來越來越少學生完成這個作業。有家長跟他抱怨:「你這樣做,讓小孩子很危險。」

蔣勳還記得,一個強悍的媽媽曾對他說:「我兒子從小就在城市裡長大。我決定陪他到淡水住3天,再寫一封信給你。」蔣勳感嘆,這樣的小孩,這樣教小孩,他們永遠都長不大。

的確,看看今日的大學校園,不少在大學服務的行政人員就發現,許多大一新生是由父母或者監護人代為詢問問題、解決問題,甚至還有部分家長在學校附近租屋,好替上大學的孩子洗衣服、準備三餐、改作業等。「這樣的孩子,怎麼能勇敢面對現實社會?」一位在大學擔任行政工作的朋友問。



信任,讓幼小的心靈成長

當然,在父母眼中,孩子永遠都是孩子,然而,若是心裡老覺得孩子經驗不足、年紀還小,一定沒辦法自己做好的話,孩子又哪來的機會學到經驗呢?對孩子而言,若連自己父母都沒辦法對自己產生信心,又哪來的自信與勇氣?

因此,讓孩子勇敢,第一件要做的事,就是學會信任,相信他們自己能夠做得好。與其讓孩子每寫完一行作業就要給父母檢查有沒有錯字,不如讓孩子自己寫完全部功課,再鼓勵他能夠獨自完成;一味禁止孩子自助旅行,何不主動提供更多有用資訊,讓他們感受到家人的肯定與支持,同時帶著更充足的準備,快樂出發、平安回家?

獨立思考,自我判斷

真正的勇敢,是要能夠自我判斷甚麼才是應該去做的。只是因為「別人這樣做,所以我也要一樣」的想法,是不能夠稱之為勇敢的。父母應給予孩子彈性的思考空間與機會,讓孩子練習判斷與承擔責任,才是最重要的。

當孩子面對抉擇的時候,往往會手足無措,此時家長可以適時協助孩子,提供不同面向的答案(而非「要/不要」的兩極化選擇),經過討論分析,有助於孩子的思考與判斷,在這樣的練習中,孩子會更了解事情的輕重及優劣,同時也更清楚自己的需要與喜好,並逐漸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,更能誠實面對自我。

有責任感,孩子才會堅強

誠實是很勇敢的,這包括了追求自我及面對錯誤兩部分。能夠了解並誠實面對自我的人,知道要自己要做的事,也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,因此,能夠堅持並全力以赴去完成,不會因遭遇挫折而退縮。

許多家長希望孩子的人生路可以走得順遂,所以從孩子小時候就事事安排好,卻也常造成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時,不是深受打擊感到退縮,就是害怕被懲罰而推拖不敢認錯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為自己的決定負責,不要急著責備,讓孩子誠實面對困難與錯誤,想辦法解決問題,才是勇敢的表現。



自我突破,勇氣可嘉

有時候,既成的社會價值觀也會誤導我們,使我們壓抑自己的特質,而對於突破自我感到退縮。美國總統歐巴馬(Barack Obama)說:「What we think, we become.」(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,你就會真的變成什麼樣的人。)假使當初歐巴馬自我設限,認定黑人不可能贏得選民認同的話,現在能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嗎?敢嘗試新的事物、保持旺盛的企圖心,並勇於面對挑戰,不畏懼失敗或威脅,是值得鼓勵的。突破並非好高騖遠,也非一味蠻幹,而是找出可以進步的努力方向,尋找更多潛在的可能性,超越自我。行行出狀元,只要將一件事做好,誰說不能成就自我?我們需要更多的吳寶春,做出更多好吃的糕點;也需要更多景美女中拔河隊的努力,拿下更多世界冠軍...如果我們對孩子能夠少一些「你應該」,多一點「你可以」,他們的未來就會帶給我們更多無限的驚喜。

所以就從信任孩子開始,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,學習承擔責任,鼓勵他們不斷自我挑戰,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敢的人,這是他們一生最好、最受用的禮物。